今年7月,受杭州市司法局的委托,杭州市城调队对该市8个城区的1500户居民家庭进行了“法治环境及市民法律意识”的专项调查。内容涉及杭州市的法治环境、群众的安全感程度、依法行政、市民的法律意识、法制宣传的力度等各方各面。调查显示:该市普法宣传教育成效较大,依法治市规划得到贯彻,市民法律素质明显提高,法治环境得到改善。下面,我们根据城调队的这份调查报告,来解读一下四五普法给杭州老百姓带来的切身感受。 关键词:安全感 在这五年中,杭州市的刑事发案未出现较大起伏,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刑事发案同比下降了6.73%,杀人、伤害致死案件得破案率一直名列全省前茅。 与此同时,杭州市还大力加强了以情报信息基层防范、街面防控和警务保障“四大防控网络”为主体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了以110报警指挥系统为主,以交巡警、责任区民警、辅警力量为依托的快速反映机制建设,强化了治安复杂地段和交通要道的治安卡点建设。这些措施有力地打击了犯罪分子地嚣张气焰,增强了市民地安全感。在公安部地组织的一次调查暗访中,杭州市居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名列全国30个大城市的首位,被评为全国“最具安全感的城市”。 关键词:透明政府 杭州的老百姓,只要坐在家里,鼠标点点,就能知道政府的动态,这一切都归功于政府门户网站的开通。目前,杭州市各级政府和市直机关部门均普遍开设了行政许可审判事项的网上办理,并向社会公开了主要职能、工作程序、制度纪律及职能机构的办事依据、办结期限等。为了进一步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2004年10月1日起,杭州市还主动公开了4类16种与市民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发展计划、公共资金使用、政府机构和人事等信息,以保护了市民的知情权,推动市民知政、参政和督政的权利。 关键词:公正司法 司法公正一直都是“四五”普法的目标之一,也是老百姓权益得到保障的最有力保障。本着“公正与效率”的主题,杭州市的法院扎实推进了审判方式和诉讼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审判制度公开化、透明化的方式和途径。目前,全市13个基层法院共选任了246名人民陪审员。通过努力,办案质量、诉讼效率明显提高,诉讼资源进一步节约,“执行难”的矛盾有效缓解。 检察院实行了主诉、主办检察官责任制,着力构建了独立办案、诉讼监督、案件质量保障等工作机制,加强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检察监督的职能得到有效行使。公安机关在打造“平安杭州”做出了不懈努力,社会治安形势有了较好的改观,同时还涌现出了张叶良、张福华等英雄人物,树立了执政为民的光辉形象。 为了深化新时期的“枫桥经验”,杭州市创建了综治、信访、公安司法“四力合一”综治中心,充分发挥了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目前,杭州市依法组建了基层调解委员会5262个,调解各类纠纷109556件,成功率达96.7%,有效地防止了群众性上访、群体性械斗、民转刑和非正常死亡等事件3500多件。 关键词:居民法律素质 城调队的调查问卷显示,通过这五年的法制宣传,近九成的市民对法律援助有所了解,六成的市民表示即使在深夜也不会闯红灯,超过九成的市民认为有必要通过与用 人单位签定劳动合同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被问及在超市购物,保安要搜身时,97.9%的市民表示会采取一定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在被问及“您的朋友向您借2000元现金,您是否要求朋友打借条”时,只有36.8%的市民表示“会”;坐出租车且不能报销车费时,只有23.2%的市民会向司机索要发票。 对此,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陆云良认为,杭州市民有一定的维权意识,但还只是停留在浅表层。比如,在涉及人身权、生命权等受损时,绝大多数市民都能积极维权;但涉及和生活影响比较间接的一些权利的时候,如打借条、索要发票时,较多市民都看不到这种行为所赋予的法律意义了。 关键词: 民主政治 2000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制定《社区建设五年规划》,率先在全省开展了星级社区创建工作;2002年杭州市荣获了“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市”的称号,5个老城区均获得了“全国示范城区”的称号;2003年,城市社区完成了民主直选工作,266个社区依法选举产生了居委会班子,选民参选率达到了93.38%。近几年,杭州市的社区民主自治还出现了“法德并治”的网络民主管理新趋势,如西湖区的德加社区以网站论坛、道德评判和模拟法庭组建民主管理平台,开创了民主管理依法自治的新模式。 在依法治村方面,杭州市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建德市梅城镇黄栗坪村通过对《村规民约》的数次修改,实行了村务公开制度。目前,杭州市村务公开规范率已达95%,98%的村财务实行按季公开。 据统计,到今年5月份,杭州市3947个农村中已有73.62%的村,595个社区中已有223个达到了省三星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区)”的标准。 |